首页 小说库 资讯 专题 标签

诗法三十六讲

首页> 小说推荐> 诗法三十六讲
诗法三十六讲
诗法三十六讲

诗法三十六讲

作者:吴云楠
更新时间:2025-02-20 02:24:49

叫做《诗法三十六讲》的小说,是一本新鲜出炉的小说推荐,作者“吴云楠”精心打造的灵魂人物是白居易元稹,剧情主要讲述的是:古人在对自然万物的细腻体验中,产生一种情感交流,感受在自然万象中包蕴的生命与灵性,从而触发文学创作的动机。陆机《文赋》中认为:人们“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悲秋,喜柔条于芳春”,因而产生了文学创作的欲望。人的情感随四时景物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春天来临时,万物萌生,一派生机盎然,人们...

章节目录
第五讲以少总多


这一讲,我们来谈以少总多的表达方法。
以少总多,在绘画方面较为容易明白理解。唐朝张彦远在他的《论画林》中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这段话说得明白:画画特别忌讳画得太细密,太壅塞。应当善于取,又敢于舍,把无关紧要的非本质的部分舍弃,这样才能耐人寻味。
我们都读过《红楼梦》吧,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向惜春谈画大观园,她说:
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地是这样。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模样。
大观园综合了北方苑囿和南方园林的特色,本来很美,但是也还是不
能照葫芦画瓢,原样复制,和盘托出,历历俱现;同样需要在距离、角
度、主次、添减、藏露诸方面下功夫,也就是注意布局和取舍,这样才
能成为真正的绘画的艺术。
清代的布颜图在他的《画学心法问答》以画龙打比方说:
比诸潜蛟之腾空,若只了了一蛟,全形毕露,仰之者,咸见斯蛟之首也,斯蛟之尾也,斯蛟之爪牙与鳞鬣也,形尽而思穷,于蛟何趣焉?是必蛟藏于云,腾骧夭矫,卷雨舒风,或露片鳞,或垂半尾,仰观者虽极目而莫能窥其全体,斯蛟之隐显叵测,则蛟之意趣无穷矣。
这是说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见一鳞一爪,使人从局部联想到全体。
明朝的李东阳《麓堂诗话》有言:“予尝题柯敬仲(九思)墨竹云: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
胜寒。’画法与诗相通,此类是也。”如果每片竹叶都堆到画面上,
简直不成画。简要画上数片竹叶,却能从中体会到满堂风雨,寒气袭
人。这几笔,就是一以当十、以少总多的。写诗和绘画道理相通。必
须对描写的对象有所取舍,或添或减,或露或藏,才能引人入胜,富
有意趣。
诗歌可以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诗人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反
映生活。但是这种反映不是照相似的,万象森列,把见到的,听到的一
一塞到诗里,而是对所反映对象加以有效的取舍,也就是文艺理论上
所强调的典型化的过程,做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文心
雕龙·物色》)。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艺录》中,对以少总多有一段很精辟的分析:
言情与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着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其所言情也,所写景也;所言之不足,写之不尽,而余味深蕴者,亦情亦景也。试以《三百篇》例之,《车攻》之“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写二小事,而军容之整肃可见;《柏舟》之“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举一家常琐屑,而诗人之性格、境遇均耐想象;《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盖任何事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怀,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易详尽。倘铺张描画,徒为元遗山所讥杜陵之武砆而已。挂一漏万,何如举一反三。
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说:“尝鼎一脔,可以尽知其味。”尝一
块肉的味道,便能知道满锅肉的咸淡,这块肉的味道对满锅肉来说,
有代表性。清人王士禛《渔洋诗话》说:“一滴水可知大海味。”喝一
滴海水,就能知道整个大海水的味道。唐人有诗云:“山僧不知数
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看到一片落叶便是秋天来临的特征。这句
话,比喻通过个别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北宋王安石
写过“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样的诗句。这一点红,
表明春的到来,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使人联想到万紫千红的
春天景象,所以他说“不须多”,这就够了。这以少总多的手法,少
少许,能胜多多许。
这里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是不是随便抓一两样景物,信手写上
几句,就叫着以少总多,就能达到以少总多的目的呢?不是的。这一
手法运用得不当,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写得少,但未能总多,
并不能举一而“反三”。那么这个"少",具有什么样特性,才能达
到“总多”、“反三”的艺术效果呢?林东海先生指出:“必须具备概括
性和具体性。这两个特点辩证统一,才能达到那种艺术效果。”
先讲概括性。
所谓概括性,指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
者的联想。下面我们先读韩愈的一首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所以称“张十八”。诗咏早春,大家试着想一下,早春二月,在北方,下过一番小雨之后,你会发现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胧中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自然觉察到春来了,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走近去看个仔细,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再讲一首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长庆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人“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马茂元语)从首联,我们仿佛从西湖平滑的水面,看到湖中登览胜地孤山寺和另一处当时西湖名胜贾亭的倒影,雨霁的天空低垂着春云。从颔联、颈联,又好像看到白居易骑着马或牵着马,在岸边缓步踏青游春,悠闲地观赏着湖光山色。一会儿侧耳谛听洒满春日阳光的树上飞莺的鸣叫声;一会儿转眼张望着衔着春泥来回忙着在湖边人家筑巢的燕子;一会儿欣赏着路旁五颜六色的鲜花;一会儿俯看着脚下刚刚能遮掩马蹄的嫩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游完湖东后,兴味未尽,又转向白沙堤,他的身影便消逝在绿杨阴里······。春游的情景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就像看电视画面,自然,清新。五十六个字,抓住了几个典型景象,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繁花,浅草,马蹄,就展现异常丰富的情景,产生了兴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概括性景物,不仅能表现时间、地点、气候、环境,还可以表现带有共性的思想感情。例如碧血,这个意象,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庄子·外物》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碧血于是成为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典型意象,为后人反复使用: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郑元祐《汝阳张御史死节歌》
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
——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蒋士铨《梅花岭吊史阁部》
“张御史”,即张巡;文山,即文天祥;“史阁部”,即史可法。他们都是忠心报国的历史人物。诗人在抒发对他们的敬仰、歌颂的情意时,自然而然地以碧血意象入诗,增强了感染力。
又如月亮,是古代诗人最亲密的伙伴,没有月光的照耀,古典诗歌世界就会暗淡、单调。月意象是中国诗歌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既有约定性的现成涵义,又有非约定的多种多样的用法。中国诗歌中的月亮,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自古以来,暗示团圆的月亮,不论是在日常生活领域,还是在审美领域,这一公共象征都被人们反复地普遍地使用着。
宋人叶绍翁写有一首万口传颂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霍松林先生指出这首诗的好处有三: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关于第二点,霍先生分析说:
例如“屐齿印苍苔”,就包含许多东西。仅就写景而言,苍苔生于阴雨,“屐”多用于踏泥,“苍苔”而“屐齿”可“印”,更非久晴景象······“春色”既已“满园”,而且“满”得“关不住”,那么进园去逐一观赏,该多好!然而就是进不去,只能在窗外看看那“出墙来”的“红杏”,而且仅仅是一枝,岂非莫大遗憾!可是这“一枝红杏”,正是“满园春色”的集中表现,眼看出墙“红杏”,心想墙内百花;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内万树,不正是一种余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吗?(《宋诗鉴赏辞典》)
再讲讲具体性。
所谓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
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如果只写了莺、
燕、花、草,我们只知道是写春天,正是写的是“早莺”、“新燕”、“乱
花”、“浅草”,给这些景物增加了个性,这就十分方便地让我们知道这
是“早春”,不是仲春,更不是晚春。诗中,有孤山、贾亭、白沙堤等,
这便明白无误地表明在西湖了。不但在时间上有了具体性,在空间上
也有了具体性。诗中又通过“几处”、“谁家”、“迷人眼”、“没马蹄”,
更加上末联的叙写,点明了“春行”。从而与诗题《钱塘湖春行》十分
契合。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之所以传诵千古,正因为它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的心理
活动。寂静的月夜,孤独的异乡游子,月光照耀家乡,也照耀异乡,
这自然会引起思乡之情。这是只有二十字的小诗,写出了典型环境
——逆旅月夜,也写出了典型的心理活动——思乡,对于众多的同类或
类似体验的读者,自然会引起感情的共鸣。它所以长期传诵不衰,正
是它唱出了人们普遍的心声。但是这首诗又是具体的,它只写出了诗
人个人在一瞬间的实际感受:先是“望”,继而“疑”,再是“举头,
是“低头”,把个人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叙出来。当然别人月夜
思乡,不一定非要经历同样的动作和心理过程。如杜甫“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都是描
写月亮,抒发思乡之情,而各有个性,各有特色。以少总多,以一总
百,这个“少”,这个“一”,必须各有其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有其
特殊的背景和个人情感,然后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431

继续阅读
相关资讯
猜你喜欢
首页 小说库 资讯 专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