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以小见大
这节课,我们讲情景交融。
大家知道,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被称为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语)。情与景交融则是我国古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上乘境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和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境界便产生了。顾起元:“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情因景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将自然与人合二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产生的哲学基础。《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孟子·尽心上》亦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古人在对自然万物的细腻体验中,产生一种情感交流,感受在自然万象中包蕴的生命与灵性,从而触发文学创作的动机。陆机《文赋》中认为:人们“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悲秋,喜柔条于芳春”,因而产生了文学创作的欲望。人的情感随四时景物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春天来临时,万物萌生,一派生机盎然,人们就会感到愉悦;夏天骄阳似火,人们的心情就会感到郁闷;秋天天高气爽,易引起人们深沉的遥远之思;冬天冰雪覆盖,使人产生严肃而深沉的思虑。四时景物不同,人的心情也不同,而诗歌对于人的心境的表现则常常以自然景物为中介。总之,古人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一方面强调外在的自然景物,并且追求两者的融合与统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从而使人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情和景的交融,主要三种不同的方式:一,因景起情,二,缘情写景,三,情景相生。
先讲因景起情。外在的自然景物是触发内在情感媒介,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使抽象的情感得到生动直观的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中,常常是先写景,后写情,这种情和景的结合,符合触景生情的常规思路。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情为主,景是宾,说景即是说情”(李渔《窥词管见》)诗人从自然界中选择与自己特定的内在情感相吻合的直观形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相应的意象之中。因此,因景起情的方式中,前面的景物描写既具有生发感情的作用,又对感情具有渲染烘托的作用,使景物染上一定的主观色彩;后面的抒情议论则对诗的主旨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前后互相映衬,使景物描写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得到加强,从而创作出情与景相和谐的诗歌意境。例如杜甫的《薄暮》:
江水长流地,山云薄暮时。
寒花隐乱草,宿鸟探深枝。
故国见何日,高秋心苦悲。
人生不再好,鬓发白成丝。
这首诗是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漂泊阆州时所写。诗中通过对高秋暮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晚年漂泊的凄凉之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与情密切关合。先写江水,在大江滔滔奔流不息的描写中,蕴涵着长期避乱蜀中、有家难归的悲慨。次句写山中暮云笼罩,日影惨淡,则有一种晚景凄凉之悲,这既是自然界的晚景,也象征着年华老去的人生晚景。颔联两句对“寒花”和“宿鸟”的描写,也是别有寓意,染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正如王嗣奭《杜臆》所说:其时“公方避乱,故以‘寒花’‘宿鸟’自比;而‘寒花隐乱草’更可伤”。“晚花隐色,喻己之混迹。夕鸟归林,方己之避乱。此虽写景,而兼属寓言。”(仇九鳌《杜诗详注》)后四句抒情,直接表达出滞留蜀中、故国难归之苦和年华逝去、双鬓成丝之悲,与前面的写景相回映,“故国生悲,仍与流水相应。白头兴叹,又与暮云相关。”(仇九鳌《杜诗详注》)情与景相互映衬,写景则情在其中,言情则因景而发,眼中之景与心中之情同一悲苦凄凉,从而使诗中的景物描写成为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情中之景”。又如杜甫的《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一句一个画面,从初更人定依次写到天色微明。“前四句仿佛客观地摹写,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而以飞萤、水鸟相比,暗示着诗人身世的孤凄。第七句点明诗人一夜未睡的原因。第八句总摄全诗,诗人叹息一夜大好时光白白地过去了。这一句,犹如神龙掉尾。有了这一句,前六句景物全活了。原来诗人忧念国事,叹息身世,而一夜未眠。正是因为彻夜静卧未眠,对于外界的景物变换才体察的如此深细,而其间正以情贯之。”(任中杰《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
情与景的关系,诗中还表现为正和反两种形式。
正的形式就是以哀景托哀情,以乐景衬乐情,情和景是同向的。比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写在作者初到柳州的时候。元和十年(815),被贬永州已达十年之久的柳宗元,好不容易盼到了朝廷的诏书,从永州返回京师,可是到京师不久,就又被朝廷远迁柳州,比原来贬谪的打击还要严重。所以到了柳州之后,柳宗元登上城楼,看到重山叠嶂,江水回环,非常悲伤,写下寄给被贬漳、汀、封、连四州友人的这首诗。
城上,已经很高了,而且是城上高楼,越发的高。站在城楼之上向远处望,那真是大荒,海天茫茫啊!海天相接,茫茫一片,这种景象,与作者的满怀愁思正好拍合,或者说正触动了作者的茫茫愁思,于是景也茫茫,愁也茫茫。接下来两句,进一步强化悲景与哀情的关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这14个字可以说把作者远谪之后悲痛、悲愤情绪和盘托了出来。大家知道,在屈原《九歌云中君》中有“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那是借美好的外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操的。在柳宗元这里,芙蓉和薜荔也是自比美德。然而,这芙蓉、薜荔,却遭到狂风暴雨的侵袭:风是“惊风”,雨是“密雨”,“飐”前着一“乱”,“侵”前着一“斜”,凸显了其势的凶猛、迅急及其对芙蓉、薜荔摧残的酷烈程度。这既是望中所见,也是意中所感,有明显的比喻象征色彩。在这里,由于作者心绪是悲伤的,所以描写的都是和悲伤相吻合、相配套的场景,而通过这些场景,正可以真切地表现作者极沉重的心情。
五、六两句,承上宕开。由望中所见的高处“岭树”和眼底“江流”,兴起睹物感怀的悲思。山岭重重,江流曲折,目被岭树遮挡,又被脚下弯曲环绕的柳江隔断,在作者看来,这江流不正像一日而九回的愁肠吗?细细品味这两句,因想有所见而远望,又因视线被遮而增愁,也因愁思环绕而生出江流似肠的联想,诗意步步作转,层层递进。
最后两句照应题面,归到寄赠诸友本意,以音书不达怅然作结,愁思满怀的诗人不是更加忧愁了吗?这里,从地到人,从景到情,首尾圆合,从不同角度一再渲染,不明白说出谪宦的苦情,而谪宦之苦情自然显见。就全诗写法来看,情与景,色彩相似,情悲景亦悲。因此,借助悲景来渲染悲情,也就成了本诗的一大特点。
这是“正”的形式,还有“反”的形式,就是以乐景衬哀情。这种形式在杜甫诗中用得很多很多。这里只举一首他的《绝句》,大家自可明白其他: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是写景,用了四种物象:江、鸟、山、花。江是碧的,鸟是白的,山是青的,花是红的。光这四种色彩搭配在一起,整个景致就非常美妙了,而由江之“碧”,越发衬出鸟之“白”;由山之“青”,加倍显出花之“红”,红到什么程度呢?红得火红火红的。这般景致可以令欣赏者心醉的。然而,杜甫的心思却不在景色上,他念念不忘的是千里之外的故乡,而且景色越美好,他的思乡之念就越迫切。“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年的春天又将过去,可是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客寓异地,什么时候才是归去的日期呢?这深深一问,将作者羁旅漂泊、有家难回的苦闷和盘托出。杜甫的这种情感,如果用悲景来表现,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以丽景来衬托,哀情就越发浓重悲痛了。王夫之曾说过大家很熟悉的几句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话讲得很是深刻,指出了事物间相反相成的道理。“情、景表面上色调对立,不仅不会导致不和谐,反而会通过相互衬托,达到更理想的互补效果,换句话说,这里存在一种反比关系,景越丽,情越哀。”(尚永亮语)
接着讲缘情写景。缘情写景不同于因景起情。在因景起情的方式中,情是由景引发的,同样的景往往会引起相同或相似的感情,如上面我们所分析的杜甫的《薄暮》和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都是由萧飒凄凉的景物引起诗人的愁思。在缘情写景的方式中,情不是由景所引发,而是诗人胸中先有了某种特定的情感,当他对景物进行观照和描写时,情的不同,常常会使景物染上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决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杜诗解》引金人瑞评说:“同是燕子也,有时郁金堂上、玳瑁梁间,呢喃得爱;有时衔泥汚物,接虫打人,频来得骂。夫燕子何异之有?此皆人异其心,因而物异其致。先生满腹恼春,遂并恼燕子。”燕子本是一样的,觉其可爱还是可恼,完全是由人的心情不同所致。所谓“人异其心,物异其致”,这话说得中肯,揭示了在缘情写景的方式中同样的景物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的要义。又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就题面写“早行”,点明行旅中的思乡之“悲”,并以悲字作为全诗的主脉,以下则围绕客行思乡之悲写景,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冷霜,颔联铺排这六种景物,构成一幅清冷的画面,渲染出早行的孤独感和空旷感。“不直接写人,而人在其中;不明言愁,而愁思满纸。”(刘焕阳语)颈联继续写早行之景。进入山中,只见槲叶飘零,落满山径,枳树的白花映照着驿墙,景色的凋残清冷,突出了诗人漂泊凄凉的心情。尾联则由旅途之景引出对昨夜梦中之景的回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成群的凫雁嬉戏其中。早行之景与梦中之景形成对照,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客行悲故乡”的感情。
缘情写景与因景起情还有另一点不同:在因景起情的方式中,引发感情的景物多是实景:而在缘情写景的方式中,所写之景不一定是实景,有时是为了抒发感情的需要而出现想象中的虚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常常借助于梦境仙界,融合神话传说,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既写梦境又写仙境,境界神奇,色彩缤纷,表现他对个性自由的强烈追求。陆游是一位爱国志士,他毕生追求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当他的这种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他便常常借助于虚幻之景加以表现。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陆游六十八岁乡居时写的。诗人以垂暮之年,孤卧荒村,但他却不悲观,不消沉,抗敌救国的意志老而弥坚。他仍然渴望着报效国家,戍守边关,甚至以“塞上长城”自许,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诗人有志难成,杀敌救国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有在诗中通过虚幻之景来表现。夜深人静之时,窗外那飒飒的风雨之声,幻化成梦中铁马冰河战斗情景。那千军万马在冰天雪地中奔腾厮杀的情景,正是诗人所渴望的战斗生活。这一虚幻的梦境,表现了诗人苍凉悲壮的爱国之情。
缘情写景的具体手法很多,常见的有多种。第一种是选取适合于抒情的景物来写。比如前面讲过的杜甫的《薄暮》诗。诗人要表达愁苦的心情,就选择使人感到愁苦的景物来写:“寒花隐乱草,宿鸟探深枝”。第二种是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把它改造一下。比方:“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第三种是用拟人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就更加强烈了。
最后讲情景相生。如果说触景生情、缘情起景两种方式中,情语与景语还是比较分明的话,那么在情景相生的交炼中,情与景则是水乳交融,互相渗透,景中含情,情中带景,亦景亦情,浑然凑泊,达到难以区分的地步。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有这样一段话: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喻互相关联)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人情物理,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吴楚东南坼(裂开),乾坤日夜浮”,乍读之若雄豪,然而适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相为融浃。
这段把情景关联形象地作了比喻是“互藏其宅”。互藏其宅,就是情
藏在景中,不是随便写景,要写含有情的景,离开了情的景就不宜写。
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说悲说喜,而是在写悲喜时藏有景物。
前者以写景物主,写可以表达感情的景物;后者以抒情为主,不
是空洞抒情。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湖的浩渺无边,
这里正含自己漂泊无归的感情在内,即藏在景中。“亲朋无一字,老
病有孤舟”,写投老无归感情,这里就含有在湖上漂泊的景物,从孤
舟里透露出来,即景藏在情中。又例如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第一联自嘲亦复自负。第二、三联,情景相间,虚实并举,浑然融成一片。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把客观景物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最后两句,写出诗人“老骥伏枥”的情怀,意气昂扬。有专家分析中间四句说:“此诗中以情景混合言之,云、天、夜、落日、秋风,物也,景也;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者,我也,情也。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人亦能效也;或以情对景,则效之者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则能效之者尤鲜。”(赵汸语)
在诗中,对情与景关系处理中,应该说以杜甫最为老到。下面介绍
《对床夜雨》一段话,无须解说,大家自可明白:
老杜诗:“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上联景,下联情。“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上联情,下联景。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景中之情也。“卷帘惟白水,隐几亦青山。”情中之景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相融而莫分也。“白首多年疾,秋风昨夜凉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一句情一句景也。固知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或者便谓首首当如此作,则失之甚矣。······
上引七处,依次出自杜甫的诗篇是:1,《陪李七司马皂······》2,《春日梓州登楼二首》3,《江亭》4,《闷》5,《春望》6,《潭州送韦员外牧韶州在》7《《江上》。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相同,然而高低有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应该是有的。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由此看来,同是情景交融,也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43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