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建昌锣鼓
丝弦锣鼓是民间器乐演奏的一朵奇葩,始见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两百多年历史,相传是从道教打醮音乐演变而来。丝弦锣鼓流传在柴桑区境内的永安、赤湖、港口、江州、岷山一带民间,代代传承至今,并辐射至赣北浔阳、瑞昌、庐山市等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白华寺村丝弦锣鼓队曾在全省民间会演时获表演一等奖。
港口街镇白华寺村从清末至今,代代有丝弦锣鼓演唱群体,百余年来,久传不衰,除常用的打击乐器外,管弦乐器也保留得较为完整。该村丝弦锣鼓队伍由打击乐、管乐、弦乐共24名乐手组成:大鼓(兼指挥)、大锣、小锣、堂锣、手锣、筛锣各1人,大、中、小钹各1人,海螺(兼长号)1人,三节号、唢呐、竹笛、笙、箫各两人,高音二胡、二胡各两人。其演奏形式和内容,汲取了汉剧的戏剧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曲牌不断完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日渐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
中的打击乐,鼓为发号施令,大锣为魂,镲为对应,马锣、小锣起点缀和协调作用。曲牌中,《长锤》《阴阳骑马》的长度仅一小节,最长的曲牌长度也只四小节,均以一小节为动机发展而成,两小节一句逗,节奏极强,富有个性,便于连接。通过音响的组合、节奏的对比、速度的变化等表现情绪的起伏。《大梅花》《纽丝》《瞭望头》等曲牌中,大锣异常突出,一般表现激越的感情。《三点响》《扭转》《七字锣》等曲牌中,马锣、小锣悦耳,显得轻快活泼。快、慢《长锤》系四二节拍的同音型重复,在推进中期待,突转四三节拍的《阴阳骑马》,顿有骏马飞奔之感,后转入伸展节奏的《喜颜回》,像停息后下马的神情。丝弦锣鼓有其连接套路,《撞金钟》《开堂》为开场曲牌,大镲连续单击,似金钟声拉开序幕。其他曲牌的连接,依情绪需要而定。《长锤》《乱转经》系曲牌间的连接纽带,感情的过渡。全奏时像万人欢腾,闷击时似拼力向前,晶莹的小锣像流水潺潺,马锣抛击时如同莺歌燕舞。
丝弦锣鼓队主要在婚姻喜庆、添丁祝寿、科举高中、建房上梁、年节舞龙、求神祈雨等场合演奏,称为“武”丝弦锣鼓,故一般不参与丧事场合,也截然不同于道教的丝弦锣。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丝弦锣鼓的演出活动在柴桑区境内达到高潮,许多乡村都有丝弦锣鼓队伍,他们活跃在各种节日及婚庆祭祀场合。1978年后,港口街镇白华寺村(原永安白华寺村)五组何仁启、陈德银等人恢复排练,虽部分乐器演奏者去世,但他们不怕困难,认真钻研,刻苦训练,基本恢复了原演奏水平,并在柴桑区各乡村及周边县(区)演出。现存丝弦锣鼓的锣鼓经配丝弦音乐(包括管乐)的工尺谱有45首,包括《大开门》《小开门》《将军令》《金田花》《天歌》《甘竺歌》《汉通山》《川不着》《开文堂》《清水令》《折桂令》《江儿水》《马儿落》《雀踏寺》《伍马》《乡里娘》等。
丝弦锣鼓用途广泛,凝结着当地的民风习俗,是独特的民间文化现象,铿锵有力的锣鼓节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时情绪慷慨激昂、欢快跳跃,气势若吞山河,催人奋进。与之相配套的丝弦音乐,亦庄亦谐,亦张亦弛,悠扬动听,整个乐队配合默契,如天籁之音,有层次、有步骤地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气氛,加上两只三节号声穿行其间,更增加了乐曲的表现力。柴桑区民间每逢清明、庙会、灯会、祭祖、喜事乃至亲戚乡邻相互祝贺、拜访,都时兴演奏。
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古老器乐表演形式,对我们探寻丝弦锣鼓的发展脉络,研究古代弦乐、吹管乐和打击乐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333】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