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古属艾地,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海昏县,为建置之始。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废海昏,移建昌居焉”,故改称建昌县。民国三年(1914)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称永修,取其“泮临修水,永蒙其利”之意。
追溯建昌锣鼓的渊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清末在永修民间尤其艾城、虬津、立新、滩溪、江益、涂埠、马口、三角、九合等乡镇以及南昌等地甚为流行。
每逢清明、庙会、灯会、祭祖、红白喜事乃至亲戚乡邻相互祝贺、拜访时,都时兴演奏建昌锣鼓。乐队以9人为编。富庶人家的老人去世或婚嫁之喜,往往请上建昌锣鼓班子,热闹三五天。在这样的场合,锣鼓班子往往互相攀比较劲,比谁的曲牌多,比谁演奏得好。这对锣鼓演奏艺术的提高是一个无形的促进,艺人们的演艺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锤炼。同时,家族、乡邻之间在祭祖、红白喜事中也互相攀比,为建昌锣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机。
建昌锣鼓系艾城徐家大姓祖传,历经四代。第一代徐美忠(1871—1934);第二代徐自俊(1903—1979);第三代徐亨良(193l—2016);第四代徐昌淼(1972—)。
建昌锣鼓由《天官头》《长槌》《撮子头》《双五槌》《单五槌》《双凤点》《单凤点》《一槌》《二槌》《串槌》《水点鱼》《报槌》《欧槌》《跑马头》《半边瞧》等近20支曲牌组成。由《天官头》《撮子头》勾挂按场景择其部分适度连接。现编制为9人打:司鼓(一人操板鼓、堂鼓各1面)、川钗(2)、饶钗(1)、马锣(2)、小锣(1)、大锣(2)。鼓为核心,大锣和川钗为骨架,饶钗和马锣与川钗对应,小锣明亮活泼,起调和作用。
锣鼓乐表现的优劣,司鼓是关键,建昌锣鼓尤为如此。演奏时,堂鼓、板鼓轮换使用,堂鼓依锣鼓经加花带动,邻近转曲牌时,必须入板鼓发令。发头分有声发头和无声发头,有声发头为单槌或双槌抬起在弱拍上重击,以示曲牌转换;无声发头变化多端,形似舞蹈。如《欧槌》:1.用鼓槌在鼓面画圈,2.右手抬起画圈,3.双手持槌抬起平行向后翻等;《双五槌》:双手在鼓面上画八字;《单五槌》:左右手在两面鼓上撇捺成八字;《双凤点》:双槌在板鼓上平行画直线等等。还有演示性手势,音响随手势而出,有时像行云流水,时而对答如歌,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建昌锣鼓的演奏技巧也颇丰富,有点击、重击、轻击、跳击、轮击、搓击、闷击、花击及捂音等。
建昌锣鼓与戏曲有缘。使用的乐器、少量曲牌、连接方法等与浔阳区、柴桑区流行的丝弦锣也有相似之处。但建昌锣鼓历经百余年形成的鲜明个性独树于群芳之中,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333】